近日,中共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围人选名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团委、科研部、人力资源部、医务部、护理部共同推荐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敏副教授、肾病内科副主任彭张哲副教授、心血管内科彭礼明主治医师、消化内科彭誉主治医师、心脏大血管重症监护专科护士长张磊主管护师5名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重大研发成果或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人才成功入选。
“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旨在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我省优秀人才培养,根据《关于开展2020年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工作的通知》(湘人才发〔2020〕2号),经过了医院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程序。据悉,今年“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湘雅医院共有9位优秀青年入选,包括:科技创新类4人(罗伟、赵爽、李津臣、谭嵘),疫情防控类5人(李敏、彭张哲、彭礼明、彭誉、张磊),入选人数位居湖南省公立医院之首。
李敏副教授是湖南省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中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会诊断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主攻肺癌、呼吸感染等方向。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10项;多次在世界肺癌大会(WCLC)、中华医学会呼吸年会、中国呼吸医师年会、全国肺癌大会等权威会议上作专题汇报。作为骨干专家曾多次参与甲流、禽流感等疫情防控工作。在此次新冠肺炎抗疫中,参与多个方案、指引的制订和编撰工作。作为湘雅援鄂医疗队专家参与武汉协和-湘雅-中山新冠重症联合病房筹建,是该联合病房唯一的高年资呼吸科医生,并主动肩负起全病房所有患者的胸部影像评估、呼吸支持治疗方案制订、肺部合并症处理等工作。一共参与救治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69例,取得了治愈好转率94%,病死率仅1.49%的成绩。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免疫风暴有可能是新冠患者病情隐匿进展的关键机制、是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的关键因素,与海外湘雅校友合作撰文“Can we use Interlukine-6 (IL-6) blockade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duced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发表于Journal of Autoimmunity;并作为湖南唯一PI参与全国多中心“托珠单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写入国家新冠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她还多次参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媒体新冠多国专家交流,将新冠抗疫湘雅经验与国际同行分享。

彭张哲副教授是美国德州大学休斯顿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脏器纤维化新药的研发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作为课题骨干先后研发了三种抗纤维化国家1.1类新药,均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第一代抗纤维化药物氟非尼酮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第二代药物美氟尼酮获批进入Ⅰ期临床试验;新研发的第三代药物WYZ-314已于2019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成果转让费约一亿人民币。近5年来,在Circulation Research, JASN, Hypertension,Free Radic Biol Med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9篇 (单篇最高IF 9.27)。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华医学会专项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作为科技部医学代谢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器官纤维化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参与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2016 美国血液病年会Abstract Achievement Award 奖、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HA)2017 International Early Career Investigator Award,2019百特中国青年研究者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彭礼明主治医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抗血小板药物的遗传基因组学研究。近5年发表SCI8篇,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新冠疫情爆发后,主动报名并在医院发热门诊参与了200余名发热患者的新冠筛查;后随湘雅医院第三批国家援鄂医疗队赴武汉协和西院参与救治新冠重症患者150余例。在救治过程中,积级发挥临床心血管专科及药学博士后研究优势,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特点,对新冠重症患者提供个体化心血管诊治建议,开展综合性治疗,帮助提高了新冠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重症抢救成功率,同时降低新冠患者的救治成本。在抗疫一线展开救治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总结新冠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为临床诊治新冠重症患者提供参考。同时结合疫情一线防控经验,发表《打造快速感知系统,提升抗疫反应能力》等防控建议,为疫情防控献计献策。
彭誉主治医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消化道早癌。作为课题骨干参与了抗肝纤维化国家1.1类新药氟非尼酮的研发,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在武汉参加抗疫期间,从事危重症病例的诊断和救治等相关工作,并总结一线的工作经验,发表3篇抗疫相关学术论文,另有一项抗疫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报中。近5年来发表文章近2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8篇。获2018年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Young Clinical/Investigator Program(YCIP)。
张磊主管护师是中国研究型学会护理分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护理学组副组长。从事临床重症护理工作10余年,对重症护理和管理及病情预警有丰富经验。对重症血液净化、重症护理超声及人工体外膜肺护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省卫生健康委课题1项,参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管理研究所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8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护理专著2本。在武汉参加抗疫期间,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重症护理服务,因地制宜制作各种护理“小发明”,为患者排忧解难,积极开展各种重症高精尖护理技术并进行线上线下的重症护理培训以便提高救治成功率,针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区护理管理进行经验分享,采用临时家属模式干预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对患者心理弹性和心理轨迹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将“重症新冠心理康复经验”在中华医学会14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进行经验分享”,积极收集危重型新冠病例200份,开展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病情预警相关课题研究。